年前,一場特別的畫展在武夷學院藝術學院開展,60件“武夷岩彩”畫作正式展出,這些作品是由來自閩北周邊縣市的畫家、武夷學院愛好岩彩的師生和武夷山中小學美術教師創作的。這些畫作不僅是“武夷岩彩”創作研究中心首屆培訓班的一次成果彙報,也是“武夷岩彩”作品在中國美術界的初次集中亮相。
  A
  何為“岩彩”,從字面上理解為岩石之色彩。
  岩彩畫,是指以宣紙、絹及棉、板、木、壁等為依托物,將天然礦物石色,及金銀等金屬色媒材,以動物膠為黏接劑,定著到畫面的一種繪畫。與水墨、油畫、水彩等其他材料和畫種不同的是,岩彩作畫時是將岩彩顆粒與媒介混合,以層面疊加的思路生成畫面,最終形成具有強烈的視覺和觸覺效果的斑斕、晶瑩之美。
  在畫展幾天前,筆者在武夷學院的畫室內見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胡明哲。早年赴日本求學,學成歸來的胡明哲一直致力於“岩彩畫”創作和研究。20年來,她被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進行岩彩畫傳輸和移植的重要人物,是岩彩畫家心目中的一個精神領袖。
  在指導學員創作的間隙,胡明哲向筆者介紹岩彩的發展歷程:“我國自古就有運用礦物質顏色作畫記錄,宋元之後,岩彩逐漸不被世人所推崇。這使得岩彩畫的發展在中國繪畫史上出現了斷層。與之相反的是,岩彩這一繪畫的表現形式在傳到日本之後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上個世紀80年代,對外交流日益增多,國內很多畫家東渡日本學習繪畫,並把這一材料(岩繪具)帶回來。這一畫材源於中國,成長於魏晉時期,有著千年的歷史,出於其材質的考慮,命名為“岩彩”。
  胡明哲看著畫室內正在創作的學員和他們筆下的作品,略有所思:“你看,像現在大家熟知的敦煌壁畫就是中國最早的岩彩畫之一。我們此次展出的畫作有不少就是對敦煌壁畫的臨摹,也算是對歷史的一次致敬吧!”
  B
  武夷岩彩,“天時地利”的產物
  “武夷岩彩”從何而來?說起來倒有幾分“緣分天註定”的玄妙。
  2012年,胡明哲到武夷山採風,當地色彩濃烈的紅土和土石岩層所形成的豐富色彩引起了她的註意。富有創作熱情的胡明哲選用了武夷山當地的岩石、岩土作畫。武夷岩土豐富多彩的色相與種類。在短時間內引起國內外岩彩畫家的高度關註與好評。
  “這些最最普通的紅磚和黑瓦,在一般人眼中根本就是廢棄的建築材料,都可以通過研磨等方式轉化成在畫布上最獨特的色彩。”胡明哲笑道。
  2012年12月,武夷山市文聯、市美術家協會,借助武夷學院藝術學院的創作科研力量,與武夷學院藝術學院合作打造武夷岩彩畫,併成立武夷岩彩畫創作研究中心,胡明哲被聘為顧問,武夷學院藝術學院院長陳鐸教授擔任武夷岩彩畫創作研究中心主任。
  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里,胡明哲帶領武夷岩彩畫的學員走遍了武夷山的田間地頭甚至建築工地,採取各種岩石岩土,並手把手傳授製作岩彩的相關工藝,現場根據採集的岩土命名了“武夷紫”“武夷紅”“武夷青”“武夷黃”等幾十種武夷岩彩的色名。
  任何一項藝術的發展都繞不開市場這一現實的話題。
  而胡明哲對“武夷岩彩”的發展前景頗有信心:“岩彩畫本來就很適合作為公共藝術在社會公共空間進行展示,大到如城市廣場、機場、街道的壁畫設計,小到家庭裝潢中的裝飾畫。”
  在她的期許里,總有一天當人們提到“武夷岩彩”時,能像提到“觀瀾版畫村”和“大同壁畫雙年展”一樣熟悉自然。
  C
  “岩”字招牌,需要“人和”推廣
  在武夷山,和與“岩”相關的淵源有很多。
  從由紅色礫岩和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而聞名世界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到以其獨特的岩骨花香之“岩韻”享譽海內外的武夷岩茶,再到如今武夷岩彩顏料的挖掘、開發,武夷岩彩繪畫的創作與研究正逐漸成為武夷山地方文化重要的特色與亮點。
  如果說武夷岩彩是“天時地利”作用下的產物,那岩文化的推廣更需要人的力量。
  武夷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武夷岩彩畫創作研究中心主任陳鐸介紹:“自2013年起,學院內就將岩彩列為必修課,不少學生對岩彩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希望能在畢業創作中對岩彩進行運用。希望今後能通過學院和藝術中心的共同發展,讓學生走近武夷岩彩。”
  2013年年底,武夷岩彩畫創研基地成功申報為福建省省級特色文藝示範基地,中心不僅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擔任教學指導,定期舉辦畫展與學術交流活動。在岩彩畫材料學研究中,武夷岩彩畫創作研究中心已開發出近50種色相的岩土礦物質顏料,進行分類命名,形成色系標本,解決武夷岩彩畫的材料、工具等基礎問題。已形成收集、研製、開發材料研究、作品創作等相關制度的武夷岩彩畫創作研究中心成為福建省岩彩畫研究推廣和發展的重要基地。  (原標題:武夷岩彩:武夷山“岩文化”新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x69rxibr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