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月7日電 題:遏制院士增選“官本位”是正確的導向
  錢兆成
  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在1月1日啟動,這是自2014年6月兩院院士大會修訂章程之後的首次院士增選。為避免“仕而優則學”的“官本位”,此次兩院院士增選,兩院均要求“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這條規定看似突兀,然而,實際上是無奈之舉。近些年來,院士評選越來越世俗化了。譬如,早在2011年,中國工程院公佈的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的工程管理學部部分,就出現了多位在職或卸任的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
  這些光怪陸離院士現象越來越媚俗,讓很多人意識到,院士或許不再是那麼“純”了。
  這也難怪,被賦予“中國最高科學稱號”的院士稱號,更多地像是一種對地位的肯定。一旦有“最高”,所有人都要削尖腦袋往裡鑽,進去了就成了“最高”,反之則貌似低人一等,這一切看上去更像一種層級的劃分,而不是對學術的肯定。
  而能進入這個“最高”的圈子並非靠一己之力。現在的院士選舉推薦有三個層面,一是院士推薦,二是科協推薦,三是各級政府推薦。各部委、省級政府、各大企業和團體均有資格推薦候選人。實際上,推選過程出現了一種按行政級別來推薦的怪現象。可見,一道無形的“牆”橫亘在眾多不善交際的科學人才面前,院士稱號比拼的不僅僅是學術。
  可以預見的是,當榮譽和權力緊密掛鉤,非學術性因素過多,制度必然被異化。因此,國內的院士評選必須進行切實的改革,讓院士稱號回歸。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得益於人口紅利。但今後中國長期可持續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靠人才。
  人才的主力軍是廣大學生、青年學者。要讓院士稱號回歸學術,還需乞靈於制度。由此,“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無疑是一個正確的導向。
  除此之外,縱觀整個流程,兩院院士推薦環節公眾知之甚少,最終在選舉揭曉時,才給個走形式的、格式化的、簡單的名單。
  院士評選需要“公開”。還原院士的尊嚴和權威,重塑科學界公信力,只有讓評選過程公開透明,並把投票表決的環節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讓公眾信服地看看名單是怎麼“出爐”的。如此,“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這樣的規定才不會顯得無奈。  (原標題:評論:遏制院士增選“官本位”是正確的導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x69rxibr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